獸藥專家了解到,在7月28日,國家食藥監總局公布的《關于11批次畜禽肉不合格的通告》中,又出現了沙丁胺醇(俗稱“瘦肉精”)的魅影,還包括氯霉素、獸藥呋喃唑酮等禁用獸藥的情形。此次不合格產品的抽檢時間段為5~6月,涉及的企業分布在北京、黑龍江、福建和河南等地。(7月30日《每日經濟新聞》)早在1997年,農業部就發文明令禁止在飼料中添加克倫特羅(“瘦肉精”的一種),這么多年來,“瘦肉精”就一直揮之難去,從豬肉到牛、羊肉都時有檢出。“瘦肉精”說來話長,最早是由美國科學家發明的,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國內也開始了相關研究,以提高豬的瘦肉率。
在那個努力擺脫饑餓,向溫飽邁進的年代,莫說瘦肉,蔬菜禽蛋,衣食住行,樣樣都是想辦法增加供給,么樣增產么樣搞,菜藍子,米袋子,都是各地的首長工程。那個饑不擇食的年代,諸多增加食物產量的方法應運而生,大棚菜,生長激素,膨大劑,農藥,化肥,一哄而上,并沒有去認識到過量的危害。記得我小時候在鄉下,聽有見識的人講起瘦肉豬,那可是眉飛色舞。是啊,吃肉大家都有挑肥揀瘦的嗜好,豬只長瘦肉不長肥膘,是多么的好啊,那時對瘦肉豬,是跟“樓上樓下,電燈電話”一樣的向往,跟城里的電燈一拍就亮一樣,覺得很神奇,哪曉得這瘦肉背后有名堂有危害呢。而內地瘦肉精的引進者,從美國學成歸來的許梓榮曾向媒體解釋,那時正力倡培育瘦肉型豬,他和學生的研究吻合方向,“如果在論文中介紹了副作用,我們(的論文)也發不了?!?/span>
時間能檢驗一切,實踐給出了選擇,蒙昧無知終將過去,投機取巧終嘗苦果,隨著食用含“瘦肉精”的豬肉中毒事件發生后,“瘦肉精”跌下神壇,成了喊打的對象。這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,在溫飽問題解決后,國人也日益注重健康與營養,增產已只是一個次優選擇,大家更關注品質,不再胡子眉毛一把抓。以前濫用的添加劑、生長素之類都被重新檢視,買魚買菜不再看個頭與品相,不再看外表的光鮮,而看內在品質,尊重大自然的原本饋贈。消費者的偏好發生轉向后,市場上的食品正在重新排序,有機,無公害,無添加,土菜土肉躍上正席,獲得青睞,粗制濫造則已無地自容。在這種語境下,驅除“瘦肉精”要靠政府的監管,更要靠市場來優勝劣汰,因為消費者主導的買方市場必然要摒棄“瘦肉精”。
據媒體報道,“瘦肉精”屢禁不絕的原因之一,是現實執法中的多頭管理格局。在整個產業鏈條中,養殖、飼料歸農業部門管理,而“瘦肉精”出自藥品生產企業或化工企業,是由藥監、質檢和工商部門負責。管了這邊管不了那邊,在國家嚴打“瘦肉精”的形勢下,曾有養豬戶直接買哮喘藥喂豬。驅除瘦肉精當然要靠行政力量,整合管理格局,形成圍剿合力,加強生產方面的監管檢查,加強處罰的力度,讓違法者在經濟成本上不劃算,破除利益驅使的原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