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見仔豬細菌性、病毒性腹瀉病的診斷鑒別匯總
- 時間:2015-12-31 來源:迅達康獸藥
仔豬養殖技術專家表示,仔豬腹瀉病是引起仔豬死亡的主要原因,在養豬生產中較常見,占很大的比例,防止仔豬腹瀉具有重要意義,病因有各種病原微生物侵襲所致的傳染性因素,有因飼料配合不當、突然更換、斷奶、寒冷等引起的非傳染性因素。一般哺乳仔豬多為傳染性腹瀉,保育仔豬以非傳染性腹瀉為多見,在實際中根據發病原因典型的癥狀和特點,仔豬傳染性腹瀉分以下種類:
細菌性腹瀉
(1)仔豬白痢和仔豬黃�。�
病原為致病性大腸桿菌。仔豬白痢特點為:主要發生于10-30日齡仔豬(遲發性),以10-20日齡居多,發病率高,死亡率低,一窩仔豬發病數可達30%-80%。一年四季均可發生,多發于寒冬、炎熱季節。仔豬未及時吸吮初乳,饑餓或過飽,飼養不良,飼料配比不當或突然改變,母乳中含脂率過高,氣候突變是本病主要誘因。病豬突然發生腹瀉排出灰白色漿狀、糊狀糞便,腥臭粘膩,能自行康復,死亡的少。仔豬黃痢特點是:主要發生于1周齡內仔豬(早發性),以1—3日齡居多,發病率、死亡率都很高。一窩仔豬發病達90%以上,病死率有的達100%,以排黃色或黃白色水樣糞便和迅速死亡為特征。病豬精神萎頓,糞便呈黃色漿狀、腥臭,嚴重的肛門松馳,排糞失禁,沾污尾、金陰加腿部,迅速衰弱、消瘦、脫水、昏迷至死亡。
�。�2)仔豬紅痢:
也叫豬梭菌性腸炎,病原為C型產氣莫膜梭菌(魏氏梭菌)。特點是主要發生于1周齡以內的仔豬,以1-3日齡新生仔豬多,發病率各不相同,最高達100%,病死率一般為20-70%。本病一旦發生不易清除。病豬腸粘膜發生炎癥和壞死,以排紅色稀糞為特征,病程短,死亡率高。
�。�3)仔豬副傷寒:
病原為沙門氏菌。主要多發于1-2月齡仔豬,3—6月齡仔豬發病少,6月齡以上豬很少發病。一年四季均可發生,多發于寒冷、氣溫多變、陰雨連綿季節。環境衛生差,仔豬低抗力降低常誘發本病。急性型呈敗血癥變化,皮膚上有紫紅色斑點。亞急性或慢性型特點為腸炎,消瘦,頑固性下痢糞便惡臭,有時帶血,病豬精神萎頓,寒戰墊草,堆疊在一起。眼有粘性或膿性分泌物,上下眼瞼常被粘著,少數發生角膜混濁,嚴重發展為潰瘍。
�。�4)豬痢疾:
又稱豬血痢,病原為豬痢疾密螺旋體。以2-3月齡幼豬發生最多,發病率達90%左右。多數是由于不慎引進帶病豬而暴發本病。老鼠帶也是重要傳染源和傳播者。病豬雖經治療,停藥后常復發,康復豬帶菌率高,時間長達數月,污染圈舍,用具、飼料、飲水,致使感染豬群,病情綿延不斷,成為難以凈化的頑固性疾病。以粘液性出血性下痢為特征,嚴重時糞便呈血胨樣,內有大量粘液血塊,故稱“血痢”。
病毒性腹瀉
(1)傳染性胃腸炎:
病原為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,屬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A病毒。不同年齡豬均可發生,但以2周內哺乳仔豬最易發生,死亡率最高,最高達100%,5周齡以上仔豬死亡率降低,成年豬幾乎沒有死亡,但耐過本病的仔豬發育不良,成為“僵豬”。以冬季和春季產仔期間發生較多,傳染迅速,常是地方性流行。臨床以消化道感染為特征,其中仔豬最為嚴重,表現為體溫升高,精神沉郁,食欲減退,最先嘔吐,隨后劇烈腹瀉,排腥臭水樣糞便,高度脫水,體重減輕。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癥狀和死亡率都逐漸降低,在免疫區。發病率較低,癥狀較輕。
�。�2)豬流行性腹瀉:
又稱流行性病毒性腹瀉,病原為冠狀病毒。各種年齡豬都能感染發病,尤以2-5周齡哺乳仔豬受害最為嚴重,發病率高達50-80%,死亡率低,只有7-20%,主要發生于寒冷季節,其它季節發病較少。特征為嘔吐、腹瀉、脫水、排黃白色灰暗色水樣或糊狀稀糞,或在腹瀉間有嘔吐,多發生于吃食或吃奶后。本病與傳染性胃腸炎相似,但較輕且緩和,病死率低,傳播也較緩慢些。
綜上所述,引起仔豬死亡的發生原因是多種多樣的,對養殖生產損失也是嚴重的,對仔豬傳染性腹瀉只有分清病因,加強飼養管理,才能有效防治。
主站蜘蛛池模板:
景德镇市|
中宁县|
罗山县|
灵石县|
喀什市|
永丰县|
吉水县|
璧山县|
萨嘎县|
张掖市|
遂川县|
彰化市|
清徐县|
调兵山市|
丹寨县|
广东省|
响水县|
来安县|
和平区|
西华县|
宝丰县|
五河县|
昌都县|
陇川县|
全椒县|
安多县|
铜山县|
府谷县|
页游|
云梦县|
朝阳区|
育儿|
兰州市|
滁州市|
福清市|
康马县|
唐海县|
当涂县|
济宁市|
和平县|
汶川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