鴨瘟治療與預防方案
- 時間:2014-03-29 來源:迅達康
鴨瘟是一種急性、熱性、敗血性傳染病。任何品種、性別和年齡的鴨都可能感染發病。病鴨的臨床特點是頭部腫大,流淚,兩腳發軟,拉綠色稀糞,體溫升高,剖檢時見肝臟有出血點,泄殖腔出血、水腫和壞死。鴨群感染鴨瘟后,迅速蔓延,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,往往造成大群死亡。
流行特點:在自然的情況下,不但鴨能感染,而且成年鵝也能感染,均可引起大群發病死亡。任何品種、年齡和性別的鴨都能感染本病,但發病率和死亡率有一定的差異。成年鴨較易感。在流行期間,死亡最嚴重的是產蛋鴨。20日齡以下的雛鴨較少發病。
健康鴨群和病鴨或病愈不久的帶毒鴨一起放牧或在水中相遇,或健康鴨群放牧時經過疫區,都能發生感染。被患鴨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土壤、用具、運輸工具、飼料以及飲水,都能成為本病的傳染媒介。
鴨瘟的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,通常在春夏之際和秋季流行最嚴重,低洼潮濕能促使本病發生與流行,如將鴨群飼養在地勢高和干燥的地方,本病較少發生和流行。鴨群飼料質量低劣、飼養管理不當是本病發生的誘因。不嚴格執行防疫措施,引入病鴨或帶毒鴨,可引起本病的暴發。
癥狀:健康鴨感染鴨瘟后,一般2-5天就會出現明顯的癥狀,約經1-5天死亡。
發病期,病鴨體溫升高到42-44℃,顯稽留熱型,食欲減退,精神很差,離群獨處,羽毛松亂;繼而食欲完全消失,渴欲增加,兩腳發軟,翅膀下 垂,常伏地不愿走動,也不愿下水游泳,如強行驅趕,則步態搖擺穩,走幾步之后,立即倒地。如強趕病鴨下水,則只漂浮于水面上。或掙扎著上岸。嚴重時則完全 不能行走和站立。病鴨下痢。糞便稀薄,呈綠色或灰白色,肛門周圍的羽毛被沾污或結塊。眼結膜充血、水腫,部分外翻,大多數病鴨流淚和眼瞼水腫,眼瞼周圍的 羽毛沾濕。眼分泌物初為漿液性,繼而粘膿樣,上下眼瞼常粘連。部分病鴨頭部大或下頜水腫,故俗稱“大頭瘟”或“腫頭瘟”。病的后期,病鴨體溫逐漸下降至常 溫以下,精神高度沉郁,不久即死亡。病程一般為2-35天,多呈急性經過。自然流行時,死亡率達90%以上,病程短,通常在發現停食后1-2天即死亡。個 別不死的可轉為慢性,病鴨消瘦,生長發育不良,最具特征的癥狀為角膜混濁,甚至潰瘍,一側性或雙目失明。
一周齡前后的小鴨也有發生鴨瘟病例。其癥狀基本上與大鴨所表現的癥狀相同,但臨死前常出現明顯的神經癥狀。
剖檢:急性敗血癥,漿膜、粘膜和內臟器官呈現出血斑點,消化道粘膜出現壞死斑點病灶,實質臟器變性。皮下組織發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腫。頭和頸部的皮 膚腫脹、緊張,切開時流出淡黃色透明液體。舌根咽部、腭部及食道、腸道、泄殖腔粘膜表面常有淡黃、灰黃或草黃色的偽膜覆蓋,刮掉后即露出鮮紅色、大小不一 外形不規則的出血潰瘍面。肝、脾表面和切面有米粒大的灰白色壞死斑點,脾臟常變小、發黑、膽囊腫大,卵泡內出血與變形。
診斷:可根據流行病學、癥狀以及病理剖 檢變化等的一些特征,進行綜合分析后作出診斷。
鴨瘟最容易誤診為鴨霍亂,尤其在這兩種病經常流行的地區,應考慮有沒有混合感染的可能性,因此,在實際工作中應當注意鑒別診斷。可從以下4個方面加以區別:
第一,從流行病學特點區別。鴨霍亂的特點是發病急,病程短,流行期不長,多呈散發性,也呈地方流行性,除鴨以外,鵝、雞均可感染發病。而鴨瘟相對地發病稍緩慢,流行期比較長些,多呈地方性流行,但不會引起雞發病。
第二,從臨床癥狀區別。鴨霍亂的病鴨,除少數慢性病例外,一般不表現頭頸腫脹現象;而鴨瘟病鴨則都表現有頭腫、流淚的特征癥狀。
第三,從病理變化區別。鴨瘟病鴨的食道和泄殖腔粘膜有結痂性或假膜性的病灶;而鴨堆亂無此病變。鴨霍亂的肺臟常有嚴重病變,呈現彌漫性充血、出血和水腫,病程稍長的還會出現大葉性肺炎;而鴨病僅僅頸部呈炎性水腫,肺臟無此明顯變化。
第四,從藥物治療效果區別的。鴨霍亂應用抗菌素和磺胺類藥物都有良好的效果;而鴨瘟無效。
預防與防治:
(1)在沒有發生鴨瘟的鴨場或地區,應做好預防工作,定期給鴨注射鴨瘟弱毒疫苗,種蛋鴨每年接種2次。接種時按瓶簽注明的頭份,用滅菌生理鹽水稀釋100倍,20日齡左右的小鴨每只肌肉注射0.5毫升;1.5-2個月齡時重復1次,肌注1毫升。
(2)鴨舍應經常保持清潔,定期嚴格消毒。
(3)對已發病的鴨群加強觀察、檢查,采取封鎖、隔離、消毒等措施,并用弱毒疫苗進行緊急預防接種,用法同上。
(4)發病鴨群的場舍,每天做好糞便的清理工作,并用10%-20%石灰乳或百毒殺、菌毒敵進行消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