豬丹毒的防治方案
- 時間:2014-07-26 來源:迅達康
通過走訪吉林、遼寧、河北、山東、湖北、四川等省份,發現豬丹毒有全國蔓延趨勢,而且已經給規模化養殖場造成重大損失,死亡豬多以母豬和肥豬為主,下面我們重點認識一下該疾病。
豬丹毒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、熱性傳染病。也是人獸共患的傳染病。臨床表現為急性型多呈敗血癥癥狀、高熱;亞急性型則表現在皮膚上,出現紫紅色疹塊;慢性型則主要表現為漿液性纖維素性關節炎和疣狀心內膜炎的癥狀。是威脅養豬業的一種重要傳染病,丹毒桿菌與藍耳病、豬瘟伴發,成為種豬、生長肥育豬突然死亡的一個重要因素。
1、流行特點
本病主要發生于豬,主要發生在2-6月齡的架子豬。35%-50%健康豬的扁桃體和其他淋巴組織中存在此菌。富含腐殖質、沙質的土壤適于本菌生存。因此,土壤污染在本病的流行病學上有極重要意義。病豬、臨床康復豬和健康帶菌豬為傳染源,病原體隨排泄物排出體外。主要經消化道傳染給易感豬,也可通過損傷的皮膚及蚊、蠅、虱、蜱等吸血昆蟲傳播。帶菌豬在不良的條件下,抵抗力降低時,細菌也可侵入血液,引起自體內源性傳染而發病。豬丹毒的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,夏季發生較多,冬、春季只是散發。豬丹毒,易在一定地方發生,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;有時也發生暴發性流行。
2、臨床癥狀 一般分為急性型、亞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種。
2.1 急性型(敗血癥型)
此型最為常見。在流行初期,以突然暴發、急性經過和高的死亡率為特征。豬場動力網,病豬體溫升至42℃以上,高熱稽留,惡寒顫抖,食欲減退。喜臥,行走不穩,關節僵硬。發病1-2d后,皮膚上出現紫紅斑,尤以耳、頸、背、腿外側多見,其大小形狀不一,指壓時紅色消失,指去復原。如不及時治療,往往在2-3d內死亡,病死率為80%-90%。
2.2 亞急性型(疹塊型)
通常取良性經過,以皮膚上出現疹塊為特征,俗稱“打火印”。體溫41℃左右,發病后2-3 d,在背、胸、頸、腹側、耳后和四肢皮膚上,出現深紅、紫黑色大小不等的疹塊,形狀有方形、菱形、圓形或不規則形,華夏網,也有融合成一大片的。發生疹塊的部位略有凸起,與周圍皮膚界限明顯,很像烙印,故有“打火印”之稱。隨著疹塊的出現,則體溫下降,病情減輕。10天左右可康復,也有少數病例轉為敗血癥型死亡,死亡率為2%-5%。
2.3 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轉來。常見的有漿液性纖維素性關節炎、疣狀心內膜炎和皮膚壞死三種類型。
漿液性纖維素性關節炎型,常發生于腕關節和肘關節,受害關節腫脹、疼痛、僵硬、步態強拘,甚至發生跛行。
疣狀心內膜炎型,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,心跳增數,聽診有心內雜音,此種病豬很難治愈。通常因心臟麻痹突然倒地死亡。
皮膚壞死型,常發生于豬的背、肩、耳及尾部。局部皮膚腫脹、隆起、壞死、變黑,硬似皮革樣,逐漸與新生組織分離,最后脫落,遺留一片無毛瘢痕。
3、綜合防治措施
3.1 預防本病發生的辦法
一是要提高豬體抗病能力,預防內源性傳染。
要加強豬群的科學飼養管理,喂給全價新鮮日糧,飼料里長期添加常源舒和免疫肽,提高豬的免疫力、解除免疫抑制促進營養成份的全面吸收;保持豬舍清潔衛生,定期消毒,則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。
二是要杜絕外來畜產品入場,不準把市場銷售的生豬肉帶入生產區。場內食堂用肉,由場內自己解決供應。
三是要搞好豬群的預防接種工作,特別是基礎性疫苗接種,如豬瘟、偽狂犬、口蹄疫等,高發區免疫豬丹毒。
3.2 發病后就地快速撲滅措施 主要采取“隔”、“消”、“處”和有效治療的措施。“隔”:就是對病豬進行隔離治療,對假定健康豬進行藥物預防。“消”:就是對豬場、豬舍、用具、設備等認真消毒。“處”:就是對糞便、墊料、病豬尸體和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。
藥物預防:優舒克500克+清毒速健500克+免疫肽500克/噸 飼料
呼特加400克+混感多肽1000克+免疫肽500克/噸 飼料
兩個方案交替使用,每月1次,連用7天
藥物治療:優舒克1000克+清毒速健1000克+免疫肽500克/噸飼料
連用7~10天
嚴重打針:芪泰素15ml+比肟求1支 打120~150斤豬
只有采用綜合性防治措施,治愈率,損失小,不然豬丹毒難以在本場清除。
主站蜘蛛池模板:
青神县|
攀枝花市|
澄江县|
大埔县|
冀州市|
元氏县|
罗甸县|
嘉定区|
利津县|
奉化市|
南川市|
方城县|
富蕴县|
新竹县|
峡江县|
丘北县|
洛川县|
长治市|
开封市|
绥江县|
大连市|
土默特右旗|
泰州市|
巨鹿县|
综艺|
抚远县|
白河县|
博白县|
扶风县|
磐安县|
延安市|
剑阁县|
电白县|
涿州市|
汉中市|
慈溪市|
田林县|
绿春县|
和政县|
千阳县|
石家庄市|